近来,网上的时政杂谈清冷了许多,历史题材却活跃起来。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,有人指责网民为蒋介石抗日唱赞歌,有人为战死的抗日国军将士以及飞虎队员鸣不平,有人为滇西松山保卫战的烈士建立雕塑群…..
因为“涉及敏感词”,我等网络小民无法直言不讳地一一评判。闲来无事,忽然想起了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,觉得还有故事可说。
袁崇焕(1584-1630),字元素,祖籍广西梧州,万历十二年(1584年)四月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,如今水南乡建有袁崇焕纪念园。他十四岁随祖父袁世祥,父亲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。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袁崇焕三十五岁考中进士,转年任福建邵武知县,干了两年,政绩斐然。他做的救民水火、平反冤狱、研究辽东武备、汇集英才、题“聚奎塔”三字(遗迹犹存)五件事,为民称道。
两年后,袁崇焕依例进京述职,单人独骑巡查辽东边防,回京请缨,在军事上颇有见地,万历朝破格提拔他为兵部佥事,监关外军,发帑金二十万,让他招兵备战。
袁崇焕一到辽东就大力筑造宁远城(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旅游景点,辽宁兴城古城),作为抗击后金(满清)入关的军事要塞。在此抵抗号称三十万清兵的顽强进攻,火炮击中了努尔哈赤,使其撤回沈阳就死了。后来又抵抗皇太极报仇式的猛烈攻击,取得宁锦大捷。袁崇焕升任巡抚,督师辽东。
崇祯二年(1629年)十月,皇太极率数十万清兵避开劲敌袁崇焕的防区,绕道蒙古,从遵化一带直接进攻北京。京师惊恐,袁崇焕率宁远、山海关九千骑兵驰援,在北京城外奋力抗敌,本人身负重伤,最终取得了广渠门大捷,捍卫了京城的安全。
皇太极不敢与袁崇焕正面交锋,便使用反间计,抓住明朝宫廷里的两个太监,假称与袁崇焕签订了和约,又放他们回京,传话给崇祯帝。同时朝廷也有人造谣,说袁崇焕卖米给蒙古边民,是恶意资敌。
生性多疑的朱由检不问青红皂白,就把袁崇焕下诏入狱,诏曰:“谋叛欺君,结奸蠹国。斩帅以践虏约,市米以资盗粮。既用束酋,阳导入犯,复散援师,明拟长驱,及戎马在效,顿兵观望,暗藏夷使,坚请入城,意欲何为?致庙社震惊,生灵涂炭,神人共忿,重辟何辞!”崇祯三年八月,处磔(zhé)刑(分裂肢体)于北京西市,行刑那天,袁崇焕被五花大绑,押上刑场。临刑前,口占了一首至死爱国的千古绝唱:
一生事业总成空,
半世功名在梦中。
死后不愁无勇将,
忠魂依旧守辽东。
民间记载:当时老百姓不知真相,十分痛恨袁崇焕卖国投敌,沿路抛石击打囚车中的袁崇焕。 “刽子手割一块肉,百姓付钱,取之生食。顷间肉已沽清。再开膛出五脏,截寸而沽。百姓买得,和烧酒生吞,血流齿颊”。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。
历史不是一个人、一代人、一个班子书写的。前人写了,后人总会修正,一直修正到后世认可才能定论,因此,历史不能任意涂抹。
袁崇焕死后,有佘姓义士为其收敛遗骸,埋葬于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,因此留下了袁崇焕祠墓。当年朝鲜使者和史学家也对此事做了客观评述,都认为是冤杀了。崇祯死后当年,南明朝廷就给袁崇焕平反了。
尤其令人深思的是,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袁崇焕死后154年,乾隆皇帝竟给他太祖爷的冤家对头袁崇焕恢复了名誉,亲手写下上谕:“昨批阅《明史》,袁崇焕督师蓟辽,虽与我朝为难,但尚能忠于所事。彼时主昏政暗,不能罄其忱悃(忠诚之心),以至身罹重辟,深可悯恻。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,现在有无子孙?曾否出仕?著传谕尚安,详悉查明,遇便复奏。” 随后下诏在京师设立了“袁督师庙”。如今庙里还保留着清末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题写的楹联:
其身世系中夏存亡,千秋享庙,死重泰山,当时乃蒙大难;
闻鼙鼓思东辽将帅,一夫当关,隐若敌国,何处更得先生。
读罢沉思,乾隆老儿为什么要给敌对分子平反昭雪呢?他仅仅是发了“悯恻”之心吗?康有为似乎给出了答案,他关注的是维系中夏存亡的道德、情操、精神、品行,也就是传统的忠孝节义、礼义廉耻的价值观,这是需要人人尊重、代代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。当年弘历老头都会为此而不记前仇,今人怎么就缺少这种见识与胸怀呢?
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中华泱泱大国,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三千年,出现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。正是他们的本纪、世家、列传组成的二十四史,才造就了中华文明。历史的人,干历史的事,他们虽然在不同的朝代,具有不同的身份,但是都真真切切地做了有利于社会进步,能让民众喜爱、怀念、敬仰的好事。于是先人们跟着学,照着做,生育教养了我们这一代。古今中外,哪个历史英雄都不是按照宇宙真理塑造的,他们的言论行为都不会符合当今的主旋律。但是你不能蔑视他们、糟践他们。否定历史英雄,就是否定了自己。
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最低劣、最愚昧、最让人瞧不起的族群。
评论